疑难 “一般”“特殊”如何界定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力度的一次公车改革”,此次改革无疑赢得了许多掌声,然而不得不承认,改革过程中还需直面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么多的配车者一般都是地方领导,他们的利益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有补贴,但对这些地方领导而言,补贴带来的利益远不如公车带来的好处。所以说改革最直接的挑战还是来自既得利益者。需要警惕的是,改革后可能会出现公车转向地下、比较隐蔽地继续使用的情况。”王雍君说。
多位专家认为,改革中最大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应该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至于通知提到的“将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这些“特殊”的车辆又该如何界定?
“‘一般’和‘特殊’怎么界定,这是个难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否则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地方把‘一般公务用车’改造成有特殊用途的车辆,以逃避改革。”刘尚希说。
刘尚希建议适当放权,让地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改革。“因为中央机关坐办公室的多,而地方面对一线的多,有抢险救灾、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紧急会议等,领导干部在这些情况下不可能骑自行车去现场。”刘尚希称。
王雍君也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公车是有必要的。在一些辖区面积比较大的省份或者山区省份,基层领导经常要出野外或下乡考察工作,如果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只保留特殊车辆,会对工作造成很多不便,尤其是对于县、乡两级来说更为不易。所以,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一般”和“特殊”的界限划在哪里。
此外,公车数量下来了,伴随而来的是司机、维修人员的“失业”挑战。对此,北京汽车经济研究会会长张东升告诉记者:“特殊岗位问题应该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司机、维修人员应该得到保护,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成立公司,把一个地区的公务车司机集中在一起,集中管理所有公车服务。”
减少公车数量固然是改革重要一步,不过对于保留下来的公车加强监管、杜绝公车私用现象更值得社会关注。
刘尚希表示,一线执法执勤的岗位车辆等特殊车辆在此次改革中被保留下来,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个监督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开着警车接送小孩上学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对这些车辆的监管制度的建立十分必要。
车改后每年或减支1500亿
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央单位公车费为42.53亿元。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中,公车费为41.27亿元。按此计算,公车改革到位后,可以节约多少财政资金?
讨论车改文件时曾多次算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讨论两个车改文件时,相关人员多次“算账”,核定改革方案将带来的经济效益,“保守估计,可节约30%财政资金,乐观估计可节约50%财政资金”。
据其介绍,节约30%-50%财政资金这一结果,系结合多方面数据测算出的结果,既包括增加的开支——车改补贴开支(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等);也包括节约下来的费用,如车辆购置费和运营费,未来公车更新换代会带来的开支,省掉的油费、停车费,以及司勤人员薪酬补助、住房补贴等开支。
中央单位今年公车支出降7%
此前一则测算结果被广泛引用,全国的公车费用达3000亿元。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则预计,如果以3000亿元为依据,那么车改到位后,每年减少的支出将超过1500亿元。
他算了一笔细账,以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本级为例,以涉改车辆上一年在中央级的实际运营经费支出及相关人员经费支出总额为基数,以今后仅需于年度内开支的所有公职人员的交通补贴发放数来对冲,可算出相对应的实际支出总规模将从基数水平下降约7%。
而且车改后,公车即便达到更新年限,也不会花公款更新换代,贾康认为此项可使中央国家机关减少相关行政经费开支的幅度,从7%提升到27%左右。
此外,车改还要加上参改车辆处置(如拍卖)带来的收入,每年新建停车泊位的费用等开支,同时还要减掉司勤人员安置等成本支出,贾康认为,考虑这些因素后,综合节支率可提到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