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下列关于法律要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不可抗力属于客体法律概念 B. 我国宪法中的“四项基本原则”属于公理性原则 C.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都可以直接成为法官的裁判依据 D.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可以由假定条件与法律后果组成 2.下列关于法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移植是法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B.法系是以法律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为划分标准的 C.英国威尔士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 D.当前两大法系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对各国法律进行法系划分已失去意义 3.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方略。关于法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法治以民主政治为基础 B.法治要求“良法”之治 C.法治排斥和反对德治 D.法治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4.我国刑法第307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某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甲通过贿买等方式阻止目击者作证,情节严重,依法判处甲有期徒刑七年。法院在该案中运用的逻辑推理方式是 A.演绎推理 B.辩证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5.某日,交警甲在乙的小饭馆吃午餐,付给乙餐费100元。当天下午,乙驾车到超市购物时违章停车,甲依法对乙处以100元的罚款并出具罚单。根据法律关系原理,上述“吃饭”与“罚款”两次活动所引发的法律关系分别是 A.基本法律关系与普通法律关系 B.实体法律关系与程序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D.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6.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立法法第2条第1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关于上述两个条文中“法律”一词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两个条文中的“法律”含义相同 B.立法法第2条中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C.宪法第33条中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宪法第33条中的“法律”包括立法法第2条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7.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属于我国程序法部门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8.下列关于法律效力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不溯及既往”是法治国家通行的法律原则 B.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属于狭义的法律效力范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我国驻外使馆内不具有法律效力 D.折中主义是一种以属人主义为主,与属地和保护主义相结合的法律效力原则 9.我国的国家宪法日是 A.11月6日 B.12月4日 C.9月20日 D.9月29日 10.根据我国现行宪法,有权决定特赦的国家机关是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11.下列权利中,我国现行宪法有明确规定的是 A.沉默权 B.罢工自由 C.营业自由 D.?桓嫒擞腥ɑ竦帽缁?br /> 12.下列关于我国公民选举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因患有精神病而丧失选举权 B.乙被拘留,因无人身自由而不享有选举权 C.丙不识字,因无法填写选票而不享有选举权 D.丁因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而丧失选举权 13.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自治区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进行合宪性审查。根据宪法监督方式的分类,该宪法监督是 A.附带性审查 B.宪法诉讼 C.事先审查 D.事后审查 14.下列关于我国宪法解释机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立法机关解释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宪法解释权 C.我国的宪法解释机制在程序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D.宪法解释机制的目的在于激活宪法,保障宪法的最高效力 15.西周时期的契约制度比较发达,其中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使用的契券称为 A.傅别 B.白契 C.质 D.剂 16.秦朝的法律形式中,对法律条文、术语作出具有法律效力解释的是 A.令 B.法律答问 C.廷行事 D.封诊式 17.唐高宗永徽年间,某地有婢女不堪主人欺凌,将主人毒杀。后该婢女被官府缉捕归案,判处斩刑。根据唐律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规定,该案应复奏的次数是 A.无需复奏 B.一复奏 C.三复奏 D.五复奏 18.《宋刑统》共十二篇,其首篇的篇名是 A.具律 B.刑名 C.名例 D.法例 19.清末司法改革后,全国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是 A.大理院 B.大理寺 C.刑部 D.法部 20.革命根据地时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中,规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主独立,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是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