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事生产线低端的下游组件,即便技术先进,上游原料短缺现象仍然牵制产能扩张。疯狂上涨的硅料价格让施正荣也坐不住了,尚德毅然与全球大型硅料供应商MEMC签署了50-60亿美元的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签单半年后,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2007年6月,尚德又与美国HoKu签订了6.78亿美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果然,“拥硅者为王”,在2007年底,上游原料持续疯狂上涨,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于是,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放缓。尚德电力则在这样的原料厮杀战中,依靠每年2000吨硅料的稳定供应,安然度过。由于原材料获取稳定,下游组件的产能顺利扩张,颇具成本及技术优势的尚德电力于2007年末,跻身全球行业领导者之列。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大额固定价格长期订单,为尚德的债务危机埋下了巨大隐患。 多晶硅市场的厮杀愈演愈烈,风险也不断积累。施正荣再度掌舵方向,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 2007年5月9日,总投资3亿美元的电池基地落户上海,这是全球首个硅薄膜电池基地。相比硅片太阳能电池,它的转换效率略低,却很具成本优势,每瓦太阳能电池成本可从2.5美元降至1.2美元,但同时也面临资金、技术的门槛。 就在施正荣他们为硅薄膜电池资金和技术苦恼之时,硅料的价格跟施正荣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价格一路下跌。 而随着国际市场上的晶硅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降到五十美元以下,施正荣叫停薄膜电池项目,并且在同一地点上,投资26.8亿元,建起了晶硅电池生产基地,而就是这一错误的决策,让尚德损失了近五千万美元。 高价格的原料长期订单也让施正荣叫苦不迭,尚德一方面在找其他原料商,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这些长期固定价格订单的苦果。 2008年,尚德的资金已经出现隐隐的危机。但是充裕的银行贷款却能够为尚德的扩张保驾护航,短短三年,尚德从银行获取的贷款已经从2005年底的0.56亿美元,增至7亿美元左右,增长了十几倍。从2005年到2008年,尚德营业收入从2.26亿美元大幅涨到了19.23亿美元,利润总额也从2820万美元提高到了8820万美元,尚德依然是备受追捧的明星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