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月28日下午,曾轰动一时的“大学生因丑杀人”案在开庭重审一年后,将公开宣判。2010年3月30日,因被人嫌弃样貌丑,曾经的县高考状元、四川某高校大二学生曾世杰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当年12月,成都中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曾世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此后,有关曾世杰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结果成为争议焦点。2012年3月,四川省高院以“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作出发回重审的判决。 昨日下午,曾世杰的辩护律师、四川舟楫律师事务所姚飞在其实名认证微博中,公布了曾世杰案即将宣判的消息。记者多方核实得知,该案将在本月28日下午宣判。 【标准表述】 [分析] 高校频频发生投毒案、杀人案,但细究这些案件的始源,无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室友争吵拌嘴,或者是均摊水费,或者是情场失意等,学生之所以杀人,更多是一股冲动劲儿没有缓过来,只要过了那个点,一切问题都好商量,在常人看来这些都是相互理解一点、宽容一点就能够解决和避免的。可很多事情一旦方向用错了,或者过头了,就会酿成悲剧。诚然,也无需过分地拘泥于孰是孰非,卢梭就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不唯独儿童,对于任何心智不成熟的人,都不应过分地道德谴责,而应树立爱心教育。因为“杀人案”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教育问题。 涉及到学生这个角色的其他主体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已经学生个人等方面。 首先,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杀人,老师责无旁贷。人道主义教育的缺位,导致学生在某些特定时刻缺少对生命足够的敬畏,继而导致其有毁灭仇恨对象的冲动。每个有感情的人都有恨,要怎样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唯有构建健全的心灵教育机制。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教师而言,就是将爱灌注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别人。而这样的人道主义教育,未必要开设专门的课堂,也不见得要考试,而应该言传身教,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体现。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就是家长奉信的准则,将考分的多少作为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缺失了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关注,导致孩子从小便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甚至不知道最起码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所以在20多年的时间里追求的也只是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最终走上了高等学府,但却发育成了“小儿麻痹”,智商的那只脚迈的很快,但情商却远远落后了。 再次,这些案件,从侧面凸显了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教师累,学生累,家长也会跟着累。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所以才导致了当前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恶性、极端案件。 所以,归根结底,要想防止高校“杀人案”再次发生,一定不是单个人的力量,也不是某一主体的力量,而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协同作战。
小编推荐: 最新教材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