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易名渐成风潮。“绿滋肴号”“中国联通号”等标识先后出现在列车外的方向牌、车厢内的各种设施上。开放列车冠名权的地方铁路部门称,这是深化改革,加快走向市场的一项举措。 列车开放冠名权是市场化的一部分吗?似乎是。列车是具有强大广告聚合效应的移动载体,但过去应用得并不充分。而且,过去虽然也有各种广告标识,但主要来自血亲企业,现在开放冠名权的范围要大得多。但是,假如凭此就说是深化改革的一部分,是市场化的破冰之举,冠的名未免太大。 什么是市场化?简言之,是将不影响公共利益的铁路资源交由市场定价配置。以开放冠名权为例,通过什么样的市场程序进行的交易?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迄今一无所知。此外,作为公共载体,冠名必须考虑,是否应当对冠名企业及其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尽职调查?如果冠名有解读歧义或影响公序良俗该怎么办?是否会引发乘客辨别上的困难?同样一无所知。已知的信息是,地方铁路部门还在积极尝试与各地政府合作,推出品牌旅游列车,以扩大城市宣传度。 真正深化改革走向市场,应当是通过铁路开发基金等平台,更多地吸引外部资金,并依照一般市场主体的运营原则,赋予其与投入相匹配的经营决策权,是在铁路内部培养良性竞争的环境,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适当考虑铁路客运的公共属性,放宽对客运亏损的容忍度,是能够娴熟并自觉运用市场原则去拓展利润来源。 如果市场交易行为不能公开透明考虑社会责任,而且将精力放在开拓地方政府资源上,那么列车冠名就不是真正地走向市场,而是尝试结成新的利益联合体,而由此生成的利益,不仅可能与公众无关,还可能损害公众利益。比如,地方政府出钱在列车上做广告,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但取得的宣传效果有多大难以评估,能切实评估的,是地方有了可说的政绩,铁路得到了纳税人的钱。这个过程真的与市场关联不大。而像中国联通这样的企业,以其市场地位做这种宣传到底有多大效果,本身就值得商榷。 事实上,开放列车冠名权就不是什么创新的市场之举,更与深化改革无关。此前有地方机场向企业开放冠名权,引发巨大争议。无规则开放冠名权的市场风险已有先例,如果真是走向市场,那么对于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是否应予评估? 当然,从铁路的财务状况看,寻找新的利润来源无可非议。今年一季度,铁总税后利润为亏损59.28亿元,负债总额3.27万亿元。分解到各地方铁路部门,都会感受到压力。只要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开放部分列车冠名权也无不可。走向市场,有时需要试错。但是,在冠名过程不透明,效果还需评估之时,无需假深化改革和市场化之名。而坊间要求降价的呼声,也言之过早:没有真正市场化,何来价格博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