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近日,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数日后,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这件事引起群众的热议,有人认为按照传统的所谓“人才观”,博士的工作定位就是搞科研,起码也得在高校里混,唯其如此,才算“人尽其才”。如果到中学当老师,或是干别的营生,就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也有人认为人才就是某一行当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当之间无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干得一般化与干得出彩之分。当中学老师也不轻松,若要当一个优秀的中学老师就更不容易了。正是成千上万的普通老师构成了最可爱、最受尊敬的“园丁”群体,没有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培育,哪能有各行各业的栋梁?哪能有宏大的建设者大军?搞科研有意义,搞教学也有意义,萧杨的选择无可厚非。 相关评论 @青年时报:王军荣 有些人很喜欢做科研,自然不会觉得累,但如果没有兴趣,肯定会是累的。正如萧杨所说:“做科研太累,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既然他实在不愿意做科研,即使是强求,又有何用? 博士当中学老师绝不是坏事,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幸事,因为他自己对科研根本就没有兴趣。 @安宝日报:张玉胜 清华博士生逃离科研而执教中学的变故,让社会舆论陷入纠结。有人为博士生“大材小用”而惋惜,有人诟病当事者自私畏难的功利选择,也有人为年轻人追求兴趣的个性叫好。笔者以为,这绝非一般的“改行”与“跳槽”,不失为对时下教育模式的有力叩问。无论是对于我们的大学生、小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具有反思效应。 首先,“理想”教育莫要天真。引导孩子们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还应练就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格。 其次,缺乏“兴趣”难以成功。应该说,萧杨弃研从教的选择是“兴趣”战胜了“天赋”,“理智”战胜了“盲从”。 其三,“功利”心态应当反思。 兴趣固然是动力,但兴趣不等于热爱,更不代表理想。 @新华日报:网友观点 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这样有天分的理工科博士。我绝不怀疑中学教师的重要性,我的数学兴趣也是被几位中学教师培养起来的。但是,理工科博士生从大学开始,近十年学的知识全部与中学教育无关。特别是研究生的五年,国家的投入、导师的心血、个人的努力,全部变成无用功。而当教师应有的训练,如心理学、教学法,包括对中学课程的研究,通通都没学到。 他接受了残酷的训练,开始能在国际前沿工作,并有能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得到国际同行一定程度的肯定。现在他要抛弃这一切,去做他不熟悉,而又不是他所长的工作。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年轻人任性胡闹。年轻人,应当去追求最艰苦,然而却能让你的生命最闪光、最灿烂的那种事业。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追求“做我所能达到的最好,能挑一百斤,就绝不挑九十斤”的精神就无愧人生了。不要以“当中学教师也能对社会做贡献”当借口。如果姚明当年害怕出国竞争激烈,不去NBA,而去少年体校训练小孩,如果刘翔当年怕训练艰苦,不去破世界纪录而去当中学体育老师,相信他们也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但是,难道那不是一种痛彻人心的浪费吗? @网友观点:萧杨的弃研从教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选择,而是体现了一种快乐工作能力的彰显,一种对人性化美的勇敢追求。萧杨选择了中学教师,可能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的快乐源泉。这份工作能够给他带来快乐,他就具备了快乐工作的能力和快乐工作的条件,他快乐的是工作,而工作的过程又是一种快乐,这难道不是人性美的最好体现吗?当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人失去了快乐工作的能力和条件,只能为求职而工作,为生存而工作,甚至将工作视为一种痛苦和折磨。其实,这是一种无奈与悲哀,也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摧残。 萧杨弃研从教,是他真正认识自己,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最明智的选择。他看重的不是金钱和地位,不是荣华和富贵,而是自身的愉悦与价值。 模拟题 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对清华博士的“弃研从教”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清华博士生萧杨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去北京的一所中学做老师,选择教书育人,从而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一些人认为博士应该做科研,做出一番大事业。也有很从人认为博士生去学校教书育人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是自身兴趣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我认为,博士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并不能代替他的人生规划,在当今人才丰富的时代下,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个人兴趣和意愿的选择。 确实,在我们的学习和教育中,取得博士学位是人才的标志,我们也鼓励更多的人才去投入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然而,在现时代社会取得极大进步与发展的时期,我们在人才观念上应该也要有所转变。即我们的教育、用人、择业等价值观念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与时俱进,更加尊重个人兴趣与意愿。通过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首先,一部分人的人才观念还有一些守旧,但我们也看到很大一部分人的人才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对萧杨的支持者就可见一斑。包括萧杨的父母、支持萧杨的群众,也包括萧杨自己。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活跃,促进各行业间的交流,促进社会职业发展。 其次,萧杨对自身职业的选择也折射出目前我国社会上人才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择业,让人们都做自己喜爱的工作,从而人人乐业,增加职业幸福感,社会心态也更稳定。也减少了很多年轻人跳槽现象,增加了社会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才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增加自身幸福感。 再次,通过博士弃研从教这件事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与学校教育理念还有待改进。尤其是基础教育。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价值观念的引导还较为守旧,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对自己兴趣及价值实现的认识与理解,而是千人一律的价值观念,这对人才多样化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学校也应该转变人才观念,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机制,培养更多更多样化的人才,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自身价值实现的认识。一方面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增进人才从业后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博士弃研从教虽然在人才的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浪费,但在从业过程中也可以将在自身受教育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思维、学习方法甚至于自身的价值实现的理念传播给学生,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博士教师更是有一口井,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发挥自身的教研作用,对教学事业也是一种推动。 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的丰富与人才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这样的事件不会只有这一件,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投入到我国的各行各业建设中去,为我国的社会各行业发展作出贡献,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小编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