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央为我国农业发展定下的战略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强大的物质装备,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更适宜的经营规模,更现代的组织方式,以及更高效的新型农民。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无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所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并提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新型农民包括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技示范户、农机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大学生等等,他们会技术、懂市场、善管理,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不过,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太多的现实国情,新型农民不可能“一统江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经营规模小的兼业农户仍将大量存在。他们在农忙时耕种自己的小片土地,以此获取口粮和一定收入,更多时间则在较近的城镇打工,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 另外,有学者的调研也表明,许多农村家庭是年纪较大的父母在家务农,年轻人在外打工,这样家庭就有务农和务工两份收入来源,生活支出也得以降低,从而使较为体面的生活成为可能。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当下及未来较长时间内,不以务农为职业和主要收入来源的兼业农户,或者说传统农户、普通农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强调培育新型农民的同时,也特别指出,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 这并不是一种无奈的保留,更不是把他们排斥在农业现代化之外,任其自生自灭。可以说,由于普通农户大量存在,如果不把他们纳入现代化的轨道,那么整个农业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和不充分的,农村社会也面临更大的凋敝和断裂的风险。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途径让现代化之光照耀到每个农户,比如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通过社会化农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和支撑,通过村庄社区的统一规划和帮扶,使小生产联合成较大的规模,使非职业农民获得专业化、高标准的生产服务,从而把普通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中来。 当然,比起家庭农场主、大户、龙头企业,普通农户的现代化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对政府也意味着更多责任,但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小编推荐: 小编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