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国内消费品市场总体疲软,一边是中国人狂购奢侈品的频频报道。2012年海外代购的市场规模达到了483亿元,贝恩公司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也显示2012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全球1/4的奢侈品,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16年中国将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我们应当怎么认识和理解国内外市场的这种背离?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我国消费率的高低”问题? 消费率偏低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呢?很多专家学者是将目前消费率与我国历史数据、与其他国家或与国际经验标准,比如“钱纳里标准”,进行比较得出的。但运用比较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象应具备相似性和可比性。如果忽略不同经济体在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增速、人口结构等重要指标上的差异,一味地比较消费率这一单一指标,得出的结论是靠不住的。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外需在总需求中的占比从1993年的12.32%达到了2006年的21.36%,进口占总供给的比重从1993年的14.49%达到了2006年的19.35%,消费与投资在过去封闭条件下的比例关系已不再成立。因此,如果不考虑开放条件下消费市场的结构性特征,简单提出消费率偏高或者偏低是不科学的。 在开放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拓展引致产销出现分离,这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重新实现平衡。我国是生产制造业大国,产销关系的国际化必然相应要求投资率高企和消费率走低,这与我国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和外向型的经济结构是吻合的,也是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生产力水平的体现。那么,什么样的消费率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衡量判断的标准又是怎样的? 判断标准就是理论消费率,是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由经济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存量和净出口等因素决定的理想状态下的消费率。我们知道,大家常用的实际消费率是由众多的消费个体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依据实际收入、消费意愿和消费习惯等集体的决策组合决定的消费率。这两个消费率处在同一经济体中,只是决定的机理不同,因此具有可比性,理论消费率可以作为判定实际消费率高低的基准。在理论消费率的基础上,分别加上和减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预期值所得到的区间,就是消费率理论上的合理区间。 因此,我们既要避免盲目采用刺激手段“拔高”消费,又要积极构建提振消费的长效机制。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应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出发。短期来看,主要政策目标是熨平经济波动,而且国民消费意愿和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应该以实际消费支出能力为基准,努力使理论值接近实际值。在消费偏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低经济增速目标,以分配更多的资源用于消费。从中期来看,可以理论消费率为基准,根据实际消费率偏离的方向和程度制定相应政策。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要着眼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单位劳动和资本的产出能力,提升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切实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