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失衡的道德“天平”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从目前道德热点引发的社会讨论看,公众对道德问题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诉求主流是健康的,但社会中的确存在不少不讲道德的现象。如何看待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的症结何在,又该如何治理?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道德“天平”缘何失衡 “成长的烦恼”。转型期是发展黄金期,也是问题凸显期。研究表明,社会在迈向中等收入阶段的时期,是易出现问题和风险的时期。这一时期贫富分化加速,两极分化矛盾凸显,大众权利意识和差异性诉求增多,而社会主体和制度机制还没做好跟进准备,社会秩序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 可以说,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动员加速的时期。在此时期,人们想干的事远多于他们能干的事。因此,这个时期是最活跃、最进取的时期,也是矛盾频发和风险凸显的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市场主体的规制不力,对资本权利和公共权力的制约不够,就会引发种种唯利是图和权力腐败问题。 制度安排不到位,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良知取向,当选择德行的成本太高,不道德现象就会丛生。如果一个社会让有德人、救助者吃亏,导致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做缺德事又得不到社会的责罚,“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久而久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必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社会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有多方面原因,但制度漏洞和监管不力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如果加大对无良行为的制度责罚,使人在无良与守德的“博弈”中深切体会到缺德带来的风险和过高成本,就会规导他们放弃缺德的选择。在许多时候,是外在强制性制度“教育”缺德者学会选择道德。但目前制度安排、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制度执行参差不齐,制度还不能有效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