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几个“有意思”的青年人: 小A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去国外大学一边深造一边做助教的机会,选择到甘肃兰州某单位做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有人不解,问她为什么不作更高的追求? 小B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后,没有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而是选择去天津开发区某社区居委会做一名社区工作者。家人很生气,也质问她为什么不作更高的追求? 小C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后,他拒绝了一些重点中学的邀请,去了一所培智学校当老师,身边的朋友不理解,问他为什么甘于在特殊教育行业,而没有作更高的追求? “更高的追求”,听起来再熟悉不过的一句期望和叮嘱。似乎从刚刚懂事起,我们就被教导要志存高远,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追求。可是,到底什么是更高的追求,却从未有人给过我们一个统一的答案。 进大企业、大机关就是更高的追求吗?去名牌学校、名牌机构就是更高的追求吗?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知名度、更丰厚的物质待遇就是更高的追求吗?小单位、小地方、小职位就一定不是更高的追求吗? 或许一个寓言会带来启发。 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正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做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仰起头来,眼中充满光芒:“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 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解读的境界和角度,取决于解读者的胸怀与格局。 对于小A来说,她的追求不是国外大学的高薪和外人羡慕的眼光,而是到她最被需要的地方,到可以学以致用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对于小B来说,她的追求不是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是投身到社区工作这样一个关系社会稳定,需要较强科学性、我们同发达国家又有着较大差距的新兴领域中,释放自己的智慧与激情;对于小C,他的追求也应该被深深赞许,投身于特殊教育,在始终伴随人类存在的残疾和缺陷中,反思人类的和谐共生,从生命本原去思考教育的真谛。 这3位青年人的职业选择有着共同的特点,小小的追求,却有着大大的格局。 如何能够具备大格局?首先,要坚守信仰与精神的独立,要在自己的理想中,为“小我”之外的“大我”留下空间,在内心深处坚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无关金钱、权力和地位,但关乎思想、精神和道德。 具备大格局,还要拥有告别“精神苍白”的自觉。诚然,尽管当下还有着诸多不完美,还有着物欲充斥的世风,但如果年轻人能够做到不忘初衷,不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为自己随波逐流的借口和悲观沉沦的理由,以积极的心态守护理想,依然可以成就自我、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19世纪中叶,哈佛大学时任校长曾提出这样的思考: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年人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这所学校?是选择自己更好的生活,还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150年过去了,这个发问仍然可以拷问当下。这位校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学校的纪念碑上,镌刻下选择后者的毕业生的名字。15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抉择。 更多信息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kds100.com/ggw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