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注册  

考德上教育 设为首页 立即收藏

网校 建筑 | 医学 | 财会

教师 | 留学 | 其他

40004-20005

视频 专题活动 YY频道备考 德德师兄微信号:KDSJY100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老师指导 > 申论 >

2013国考申论备考指导之博览热点,有备无患

来源:考德上公培时间:2013-02-01 11:41考德上教育V

    谈及申论,考生常谈的一句话是,今年可能考什么。考什么就是申论考试的热点。这成为广大考生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得先机者得天下,赢申论者赢公考。”公务员考试的实践表明,申论通关成败,很大程度上系于申论成绩的高低;而申论高分的取得,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在于获取信息的不对称优势——应试者能够通过热点话题或热点素材的搜集整理,先期掌握考试的命题内容范围,进行有针对性、高效率的复习准备。
   
    一、为什么备考申论热点
 
    从根本上来说,申论考试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给定资料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的反映,是对热点材料的取舍;作答要求则是对热点考察角度的选择。这些热点体现着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共同体现着申论考试的主题。
    只要考前对试题所考到的热点有所了解,就能够理解试题的内容,把握命题的方向,保证作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准备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越高,作答的准确性越大,得高分的几率也越高。
    备考热点是申论备考的第一步,起着引领方向、积累素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应考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把申论复习看做一个完整的、连贯的链条,那么热点搜集就是复习链条最底端的一个环节,牵动着此后的所有准备动作,决定着备考方向的精确性,进而也就影响着考试的成败,甚至考生的命运。
    考生必须高度重视热点搜集,并按照正确的原则和恰当的标准进行热点的搜集整理,建立完备的热点资料库,争取自己的准备最大限度地与公考实际命题重合,这是真正的制胜先机。
   
  二、申论热点所应具备的特征
 
    有着多年申论教学经验的考德上公培专家认为,备考申论热点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前者会造成我们浪费大量的精力,身心疲惫,不利于整体备考;后者会造成巨大的备考漏洞,无法对申论题材做全面整体把握。热点搜集需要原则、标准上的理论指导,保证精力使用的正确方向;也需要一点技巧、方法的点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国考省考申论考试题材与当年时事热点的联系,不难发现,能够作为申论考点的时事热点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与政府的关联性。
    只有与政府职能、政府工作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密切关联的热点问题,才具有成为申论命题题材的可能,而与政府工作完全无关的社会问题不管多么火爆,都不可能成为公考申论命题的题材。因为申论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从政府角度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分析的观点和解决的思路,检验社会现象或问题是否能够成为申论选题,必须首先从“与政府的关联性”标准出发。但哪些跟政府有关,跟政府职能有关。政府职能中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另外,就是政府转变工作方式的问题,但这个相对小了很多。
    例如,2005年、2007年、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所考察的“三农”问题,即属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而2004年考察的城市交通管理、2006年考察的突发事件应对、2008年考察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2009年考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优化升级、2010年考察的海洋的开发与保护等问题,2011年黄河的致力于开发,2012年的文化安全全部与政府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职能紧密相关。
   
    二是问题性。
    能够成为申论命题题材的热点,必然是近期发生的、或长期累积的有待解决或改善的事实或观念现象,纯属积极、正面的、仅仅值得肯定或推广和弘扬的事物不会成为申论命题的题材。这就是说,申论的热点必须具有问题性,是需要改善和解决的对象。申论题材的“问题性”,直接作用是体现对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导向作用则在于引起准公务员的忧患意识,为进入职业角色做准备。
    例如,2008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针对“片面推进经济发展”这一错误倾向,2009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2010年从申论考试主题“海洋开发与保护”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种问题性的存在。2012年,食品安全是举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是普遍性。
    公考考察的问题带有宏观性和普遍性,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对全局和长远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过于具体和低层次的问题,只涉及一时一地的微小事物,无关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和事实,决不能作为公考申论命题的热点。申论对某一问题的考察,带有很强的战略意义,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是高度吻合的,热点的准备显然要注意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动向中发现信号。一要关心每年的两会热点,二要关注网民反映,三要重视人民的期许。
    例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就具有普遍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须由强调总量速度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有限的耕地矛盾需要时刻注意粮食安全,都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0年国考考察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这跟陆地资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有关。
    2012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国人深思。
   
    四是长期性。
    某一项制度的出台、某一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在省级考试中出现,但绝对不会在国考中出现。但是这些制度、事件后面反应的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那这个事件或者制度也只可能作为考察的一个引子出现,但不会是单纯对这一制度或事件的考察。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产业升级不会短时间内完成,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中,粮食安全也是我国时刻需要警惕的大问题。2010年考察海洋的开发与保护,2011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态、科技各个方面,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完成的。2012年的文化安全食品安全更需我们长期关注,常抓不懈。
   
    五是非敏感性。
    敏感性是一道死穴。考生一定要清楚,某些问题,不管与政府有多么关联、多么具有问题性、宏观性、长期性,只要是敏感问题,一定不会成为公考申论的考点。国家级公务员考试万众瞩目,动见观瞻,每一个细节都会被全社会评头论足,过于敏感性的话题很容易被误解为具有某些风向标的作用,不可能进入公考题材。
    例如,政治体制改革,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不断发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计划生育问题,动乱暴乱问题,拆迁自焚问题等等。尽管话题热度很高,但涉及的敏感因素过多,为了维护考试的政治立场正确性、政策导向正确性和内容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者一定不会以此为命题。如2006年用回顾、反思的方式考察“非 典”等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对工作,时效性已过,敏感性已失,如是最新发生、尚未得到妥善处理或明确定论的事件和观点,公务员考试绝对不可能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2012下半年公务员的招聘考试的申论试卷中却一反常态,考了2011的乌坎事件。申论命题直面行政管理的创新,触及敏感神经,这诠释了深圳地区的胆识与魄力。

(责任编辑:admin)

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