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庆收到一条微博私信。一位高三女生向原(化名)向他求助,称自己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父亲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为此,她曾有了轻生念头。昨晚,考了600分的向原告诉记者,当医生是她初中以来的梦想,临到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父亲却以医生职业“苦、累,收入低,风险大”为由坚决反对,她曾一度以死相逼,最终父亲才让步。(6月29日《成都商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之后,如何填志愿选学校,已然成为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心头纠结,其间自然也不乏对立与冲突。从辽宁状元刘丁宁因为不适应而选择复读,再到北大学子因为专业不对口而复读再考清华,及至成都高三女生向原为圆医生梦而以死相逼。种种纷争与事件背后,恰是个体权利的苍白——因为自我选择权的丧失,才使得医生职业风险被放大。 不可否认家长的用苦良心,甚至也不怀疑业内人员“别学医”的善意,如果再加上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那句“要有尊严别学医”,学医成了许多人“痛苦的选择”,医学专业也由之前的火爆,面临着遇冷的尴尬。然而这不是阻止一个人学医的理由,从某种意义讲,恰在这样的语境下,更应对一个人的果敢选择,给予更多的掌声和鼓舞。 任何一个职业都可能有荣与衰的曲线轮回,医生行业也并不例外,更何况其间还有一个“围城定律”。或许,在体制内的人看来,待遇差、工作辛苦自不言待,关键在于不被外界理解,职业的尊严和地位面临极大的挑战,职业的荣誉感也每况愈下。但任何职业都可能面临压力和挑战,那怕令人羡慕和推崇的“做大官”,也可能因为腐败高发而身陷囹圄;其他传统职业如教师等,面临着同样的风险,你不愿意做,他也不愿意干,那么谁来解决公众的看病问题,谁又来为后人的教育负责?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高兴与否,合适与否,都在于自我的喜欢与爱好,取决于对职业的认同与选择。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此简单的道理,在功利的价值选择下,已然变成绝粹的利己主义,并成为赤裸裸的权利干扰。结果孩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医生志向,还得靠自杀才能争取,这既是医生职业的悲剧,也是个体权利的悲痛,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其间涵盖着教育、职业、道德和权利的多重命题。因为,你如何看待一个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其实就是对权利的尊重,对所选择职业的尊重。 人为的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意的将其分为利己还是利人,表面上的价值问题,根本上还是教育走偏所致。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却失去了最基本的“社会教育”——相比于未成年人而言,如何实现对成人的人格教育和权利教育,让他们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给予尊重和敬畏,给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才不会出现高考状元为专业复考,也才不会有孩子因为专业选择而以死相逼。 学不学医,权利选项不应有功利障碍,以“为你好”之名,行“侵你权”之实,已成当前最大的问题所在,也会因为权利危机而产生职业危机,并最终成为社会危机。学不学医,医生职业有没有发展瓶颈不过是表象,因为今天我们除了面临着医生职业困境之外,还有更大的权利障碍和尊严风险。如何让个体的权利获得尊重,这才是买药自杀带来的社会反思,也是必须解决的现实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