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要比想象的更为复杂和艰难。6月份以来上演的“新股奇观”,正在把监管层推向极为尴尬的境地。事实证明,监管者一旦迫于压力使用“有形之手”调控市场,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整个市场的扭曲运行,创造出制度性套利空间,并且诱导市场参与者行为扭曲。而正是对市场化本身的信心不足,才使得监管当局深陷于在“三高发行”和“新股爆炒”之间摇摆的困境。 自本轮新股发行重启以来,已经先后有9只新股上市交易,上述9只新股上市后的运行轨迹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并已形成奇观:上市首日达到44%的涨幅上限,并在接下来的N个交易日中连续上演涨停。截至7月7日,6月26日上市的三只新股除停牌的龙大肉食之外均累计上涨181%,7月2日上市的三只新股均累计上涨92%。在严格控制超募,严格控制发行价格的情况下,参与新股炒作几乎成为获取无风险收益的“盛宴”,从网下机构投资者到二级市场散户,无不对其趋之若鹜,集体上演了“全民炒新”大戏。 然而,应当清楚地看到,尽管新股低价发行,但相对于一二级市场所付出的高昂资金成本而言,这场“全民炒新”已经变成一个全凭运气和资金规模决定的博彩游戏,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受益者。统计数据显示,9只新股网上网下发行共计冻结资金9222亿元,其中网上发行冻结资金6045亿元,网下配售冻结资金3177亿元。若以上市首日计算,网上申购的平均回报率(申购中签率*首日均价涨跌幅)只有0.35%,网下申购回报率则仅有0.12%。 也就是说,由于二级市场对用行政手段消灭“三高”后的新股上市走势预期高度一致,无论是在网上网下发行阶段,还是在二级市场交易阶段,大量的资金都狂热地涌向了数量有限的几只新股。相对于整个股票市场有限的存量资金规模而言,这种逐利资本的短期流动无疑是扭曲的,新股连续涨停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市场为其买单。 在笔者看来,新股发行政策在干预与不干预上的反复无常,使得新股发行“三高”和新股遭遇爆炒形成了跷跷板效应:放开新股定价,上市公司高市盈率发行,大比例超募,大量的超募资金就流向了上市企业本身,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和中介机构则在其中获利;控制发行价格,禁止超募,则是为新股上市后在二级市场上提供了更多的预期上涨空间,新股红利就流向了网下获配和申购中签的投资者。表面上看,后者更加符合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有限的利益分配并不能构成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与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相悖。 对于集中力量推行市场化发行制度的监管者而言,这也是一个两难的境地:放开发行价格和发行节奏,市场的波动、投资者的舆论压力都会使监管者面临沉重的改革压力;而过度的行政干预发行价格和节奏,则又会偏离市场化的改革道路。 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之所以陷入两难的境地、怎么做都会遭遇批评之声,其本质上还是反映出监管者对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够自信,改革意志不够坚决。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市场的短期波动和投资者的抱怨,坚守市场化的改革底线,跳出“市场调控者”的角色,是实现注册制变革的必要途径,在这条道路上,改革者必定要承受无与伦比的压力,关键是有无改革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