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注册  

考德上教育 设为首页 立即收藏

网校 建筑 | 医学 | 财会

教师 | 留学 | 其他

40004-20005

视频 专题活动 YY频道备考 德德师兄微信号:KDSJY100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公职文化家园 > 历代官员事迹展 >

公务员考试资料:古代公务员考试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时间:2014-01-03 15:48考德上教育V


很多人将高考比为古代的“科举”,民间乃至媒体也将各地各中学高考的第一名誉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既不伦,也不类。科举不是考学,而是考官,是古代国家的文官考试,更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不是高考。

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形式等,历代有所不同,所同者,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此前朝廷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地负责考察发现人才的“中 正官”,将本地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向朝廷推荐,朝廷量才录用。这种选官制度,貌似很全面很客观,但在重门第讲关系的中国,只要是地方推荐,就会逐渐演变为 家族势力的较量,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格局。科举这一制度创新,打破了这一格局,为平民子弟进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机会,古谚有云:“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虽然夸张,却非虚语。《儒林外史》中有个广东穷秀才范进,住茅草房,吃了上顿愁下顿,却通过科举考试,而举人而进士,最后做了朝廷高 官。范进是被小说讽刺挖苦的人物,呆头呆脑,不学无术,完全是凭“狗屎运”考上的;但从另一角度说,范进没有富爸爸官爸爸,也没找关系通关节勾兑考官,而 是自己考上的。现实生活中,更多如范进那样贫困低贱却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子弟,正是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尽管科举制度弊端丛生,但从隋唐 至明清,历经千余年而不能废。明太祖和清康熙,鉴于一考定终身选拔的人才有不少是“高分低能”者,曾一度中止科举考试,但旋即恢复。这不是古代中国人因循 守旧,不思变革,而是实在找不出比考试更公正的方法。

科举是国家大典,以明清两朝为例,三年一考,考试分三级:第一级,省级,分省考 试,叫“乡试”,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级,部级,全国统考,叫“会试”,录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第三级,国家级,皇帝 亲自主考,叫“殿试”,录取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麻将游戏中的“三元会”,牌中极品,可遇而不可求,就来自科举考试的名目:解元、会元、状 元,“三连冠”。科举考试连中“三元”,更是珍稀动物,明朝仅两人,清朝仅三人。

举人和进士都不是官,古人叫“功名”,今人叫“文 凭”,不仅是做官的资格,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晚清留洋的“海归派”,无论学什么专业,必须通过“学部”的分科考试,获得“工科进士”、“法学进 士”、“医学举人”、“农学举人”等资格,才能在国家部门任职。今人也许觉得好笑,其实这只是名词翻译问题。假设最早就将洋学位doctor译为“进 士”,master译为“举人”,现在也就习以为常了。

有些读书人生性恬淡,家境富足,不想做官,但也非要考个举人文凭进士学位。据 钱泳《履园丛话》记载,道光年间,有个103岁的广东老大爷,都快考成“烈士”了,还去参加乡试。皇帝听说,破格授予他“钦赐举人”。老大爷不服老,又去 参加全国会试,把北京城轰动了,全城人扶老携幼,争相目睹这位科举史上“最牛考生”的风采。皇帝特地授予他“精神鼓励奖”,“钦赐国子司业”,也就是“太 学荣誉副校长”,当时传为美谈。

为什么古代读书人这么迷恋科举,迷恋举人进士学位?看看今天公务员考试之火爆,公务员争戴硕士帽博士帽之蔚然成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尽在不言中。

 


(责任编辑:admin)

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