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最近,财政部公布了“2013年11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累计支出11.47亿元,根据今年财政部所做预算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财政预计支出总量为13.96亿元,预示着今年12月可能突击花钱2.49亿元。每年12月的财政支出都大大超出前面11个月的均值,成为饱受诟病的“突击花钱”现象。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年底突击花钱”问题? 有专家指出,通常所称的“突击花钱”,是预算内支出,属于年底“集中支付”,而非“突击花钱”,但这种解释却没能平息公众的质疑。如何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直至走出年底“突击花钱”的怪圈? 首先要遏制年底“为花钱而花钱”的冲动。其实,“年底突击花钱”的一再出现,跟“鼓励花光”的预算制度密切相关。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传统的“基数预算”,即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用款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数额,结余全部上缴,上年预算如果有结余,次年预算基数会被缩减。这样,节约“不光荣”,反而“吃亏”,相当于鼓励年底“突击花钱”。这就需要改革“基数预算”,推行“零基预算”,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预算编制不再以往年支出为基数,从零开始编制。广东清远市试点对2013年实行零基预算方式,各部门在2012年“结余”了6亿多元。对2014年的预算编制,辽宁锦州等地也开始实行零基预算。 其次,厘清一个观念,不在于是否年底花钱多,而在于该不该花。去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八项规定”;中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严禁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这一规定“立竿见影”,据财政部数据,2012年年底,全国财政支出2.08亿元,比2011年底支出的3.5万亿元有明显下降。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这是为了完善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引入绩效理念,堵住“不该花”的漏洞。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让预算在阳光下执行。确保公共支出公开,需要扩大监督和增强有效的监督。目前来看,我们的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有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等,但是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仅靠这些内部监督,恐怕是不够的。由于预算决算报告的专业化特点,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普通人看不懂。这些年来,连各级人大的人大代表都在质疑预算草案看不懂。正在修订的《预算法(草案)》二审稿第11条增加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可以预见,这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有效举措,预决算报告向社会公开,让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加入到监督行列,让看得懂的人监督,真正收到监督的实效。
小编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