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7月1日,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的网上投诉将全面放开。足不出户即可表达利益诉求、查看办理过程,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息化方式完善信访工作体系、重整信访工作格局,体现着信访制度面向时代的创新。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网上信访”问题? 信息化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为对时空限制的超越。对群众来说,网上信访让漫漫上访路有了替代性选择,用鼠标和键盘即可实现下情上达,信访成本因之降低;对政府而言,网络平台打造阳光信访,办理过程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行政效率必然提高。 可见,密切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开通网络投诉最重要的功能。《信访条例》开宗明义点出信访工作宗旨,“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抓住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信访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信访屡成媒体关注的热点、群众利益的痛点、社会稳定的难点。在我们身边,既有像张云泉那样给人“赔礼、赔罪、赔钱”的优秀信访干部,也有一些地方信访工作的被动,有的甚至把群众上访一律视为“非正常”行为。 当信访工作脱离了群众,其结果就是堵塞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表达渠道,斩断了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桥梁。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本应成为密切联系群众重要通道的信访,却变成了群众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疏离了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近年来信访工作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循着密切联系群众的轨道前行,纠偏截访行为、回应群众诉求。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改革信访制度,到全国信访局长会议要求纠正一切对正常上访的“拦卡堵截”;从国务院强调“深入推进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到一些地方取消信访考核与排 名,纵览这些改革举措,密切联系群众,是其共同的价值关怀;解决实际问题,是其共同的政策目标;保护群众权益,是其共同的宗旨理念。 具体到开通网络投诉,这固然是促进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有益探索,但不能就此止步。网络渠道畅通,会对群众上访形成分流,这在一些地方会不会异化为截访的“正当理由”?网络投诉省转市、市转县,假如一层转一层,仍旧转回到基层,如何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拓宽诉求表达平台,让群众在改革中真正受益。 物不得其平则鸣。信访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人民群众有地方说话;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信访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之际,信访部门开通网络投诉迈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又一步,能不能“不虚”、“不空”、“不偏”,取得效果、落到实处,我们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