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35岁不升正处仕途基本止步。”日前,有媒体对干部升迁年龄的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这些报道虽有失实失准之处,但也反映出少数地方选任干部设“年龄杠杠”的问题。中央多次强调,干部使用要不唯年龄取人,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不搞“一刀切”,既激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有想头、有奔头,充分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干部升迁年龄”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特别是县乡两级,在干部任职年龄上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逐级降低干部提拔使用的年龄界限,使许多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得不到合理使用。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但主要原因还是对干部年轻化存有片面认识。一些同志把年轻化简单等同于低龄化,认为干部越年轻越好,就要一级比一级年轻。由于简单机械地理解干部年轻化方针,把年龄绝对化,唯年轻是取,甚至“拔苗助长”,势必出现“降格以求”的现象,也会在干部队伍中产生“年龄歧视”等不公平问题。这种不问德才素质、不管工作需要,而简单以年龄划线取人的做法,弊端很多,危害很大,既造成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挫伤大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客观上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和退休年龄提前的心理预期。同时容易助长一些干部的浮躁情绪和攀比心理。这不利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必须坚决防止和纠正。 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既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各个年龄段干部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干部,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都应珍惜使用。历史上,既有“甘罗十二岁拜相”的美谈,也有“姜子牙八十岁遇文王”的佳话。各个年龄段的干部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年轻者思维开阔、闯劲十足,年长者稳重老成、经验丰富,都是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县乡两级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面对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更需要一些年龄稍长、经验丰富、情况熟悉、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事实上,40多岁、50岁左右的干部年富力强,经验相对丰富,家庭负担相对较轻,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期”,“切”下来非常可惜。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需要做到老中青相结合,实现梯次配备,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这样才能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 不唯年龄取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妥善处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的关系。要坚持看年龄而不唯年龄,敢为事业发展用干部,既大胆使用新人,又适当保留骨干。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搭梯子、给位子、压担子;对一些年龄虽大,但责任心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干部,要根据班子结构适当给予保留,实现班子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发挥专长,使各个年龄段的干部各安其位、各展其才。 不唯年龄取人,要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的政策要求。坚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动态调整,根据岗位特点和工作需要梯次配备干部,缺哪个年龄段的干部就重点补充哪个年龄段的干部,逐步形成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实现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组合,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对各级班子的年龄结构,中央有明确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不要随意“加码”,不能层层递减,以保持政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不唯年龄取人,还要格外重视关心老实人、老黄牛。对那些不事张扬、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组织上要多看一眼、厚爱一层,不让他们吃年龄亏、吃老实亏,鼓励干部安心干事、踏实工作。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经验丰富的老黄牛,要适当放宽任职年龄界限;确因职位限制不能提升的,也要思想上多关心、生活上多关爱,为他们发挥作用排忧解难、打气鼓劲、搭建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