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无疑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深度融入网络,并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还深受传统德育工作理念、方式及内容的影响,尚未适应网络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节奏。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高校德育工作”问题? 认识网络: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形势 学生实时在线——“第三课堂”蓬勃兴起。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鲜明的“数字原住民”特质。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点与兴奋点都在网络上,善于通过网络展现个性、交流思想和表达诉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持无线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利用海量的微型网络应用不受地域限制地遨游网络世界。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络逐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三课堂”。这个课堂没有教育者“点名、考勤、计学分”,但大学生“到课率”非常高。这对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形成鲜明对照。“第三课堂”的出现,显然让德育工作场域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向虚拟化的数字网络空间。 学生社交连线——新兴媒体深受喜爱。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革新,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化新兴媒体风靡网络,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载体。这些社交化新兴媒体具有极强的功能拓展性和优质的应用体验度,基本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等交际需求的全覆盖,已成为学生交流情感、探讨话题、传播观点、获取知识的习惯性方式和途径。对于高校德育而言,传统工作方式、途径和载体面临转型。 学生思想连线——多元思想备受推崇。当前,海量网络信息裹挟着多元价值观与文化观,在网民的解读与分析中激荡交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造成深远影响。在全球化思潮盛行的背景下,西方价值观、人权观、利益观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纷纷渗透到国内各种网络媒体、网络论坛,对传统高校德育的理念和内容形成强大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