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 2012年82个中央部门“三公”决算总计超过58亿元,比预算的62亿余元共“压缩”了4.2亿余元,超过9成部门“三公”决算低于预算。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三公经费”问题? “三公”瘦身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欣慰之余,老百姓还是难免有些困惑:这4亿余元究竟是从哪里省出来的,多了还是少了?压缩后的三公经费,是否都花到了刀刃上,有没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之所以会出现种疑问,问题就在于标准的缺失,导致公众难以判断相关数据的含金量。 国务院要求“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后,中央部门都在主动压缩支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指出,“并不一定减少了就是好,不该花的钱就是再少也不能花,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说到底,“三公经费”的关键不在于“有或无”、“多或少”,而是一个标准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公众总是看不明白,就方便了有关部门玩数字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