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许多题目要求观点明确。众多考生常问,观点怎么才能明确?考德上公培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不但要求有观点,更要将含关键词的观点前置,才能达到题目中“观点明确”的要求。除了观点之外,许多综合型题目,尤其是有机综合类题目,只有将针对问题或原因的概括性语句前置,才能使答案层次清晰。 许多题目设置在问题中包涵“问题”,最为明显的是概括主要内容类型的题目,这就要求用关键词在段首突出问题。 例如:2012年上海A卷第1题。 “题目:概括“资料1-4”的主要内容(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两位考生给出题目答案,答题的要点都比较全面,而且都使用了关键词作答,都谈到了问题、原因、对策,但是考生A与考生B,在答案结构的安排上不一样,具体如下: 考生A: 一、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很多问题。 二、导致问题原因有: 1、历史原因。底子薄,基础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人民需求和社会生产的矛盾突出;2、社会发展原因。工业、城镇、市场、信息、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3、社会管理制度原因。制度设计不科学,落实不到位,分工不明确。 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端正态度,增强紧迫感,全面认识问题,完善制度,落实到位,真抓实干,长期努力。 考生B: 一、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发展呈现失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工业、城镇、市场、信息和国际化等领域问题突出。 二、原因: 1、治理酒驾由于制度合理,宣传到位,高度重视,执法严格取得很好效果。 2、禁烟条例因规定不清,职责不明,执行不到位,管理混乱,流于形式。 三、对策:增强紧迫感,长期努力,加强管理,制定连贯、科学和有效的制度。 综合比较两份答卷,语言都很精练,要点都很清楚。但是在问题、原因的层次安排和考虑全面性两方面,两份答卷有较大差异。考生A先总括宏观问题,然后是“原因+问题”,最后是对策。该结构安排的问题在于:表示“原因”、“问题”关键词杂糅在一起,在阅卷人有耐心采分的前提下,要往返寻找得分点,否则容易失分。考生B的答案先是给出宏观的成就和问题,并对问题有层次的展开简述,而且关键词突出醒目;然后借助材料中重点谈论的两个问题,分析“好”与“坏”的原因,最后给出对策。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考生B将问题关键词置于段首,层次更清晰。 关键词置于句首,指单一客观题或综合客观题的某一层次,分句中的关键词置于句首,以突出、强化关键词。以单一客观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题:2012年山东省申论考试第1题: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括政府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20分) 要求:准确,简洁,不超过150字。” 考生A: 材料中反映了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政策、资金、法律、教育、民生、生态等许多问题。应解决: 一、搬迁前,我国尚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移民的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移民搬迁的规划设计、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二、搬迁中,补助少,个人出资的部分太重,群众的权力遭到破坏,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问题; 三、搬迁后,大量人口流入,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协调问题。 考生B: 一、政策问题。1、搬迁安置资金问题;2、对移民的管理、体制、规划设计、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3、异地搬迁中的土地问题。 二、经济社会问题。1、移民的生产、生活、就业、住房、教育问题;2、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问题。 三、心理问题。缺乏归属感,导致的移民回流问题。 四、生态问题。迁入地环境承受能力问题。 考生A、B的两份答案,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考生A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答题,考生B按照“问题性质”分别概括问题。虽然都有一定的逻辑在里面,考生A的答案大段的摘抄材料,没有概括,关键词不突出,需要从每一句中去查找关键词,而考生B的答卷清晰合理,按问题性质归类,归纳概括性强,按性质归类的关键词置于句首,明确突出,易于采分。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http://www.kds100.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