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雅安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很大。下面考德上公培选调生考试网针对防震减灾这一热点话题进行解析,希望给考生一些借鉴。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规划》在总结“十一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提出“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各项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在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但是不能就此止步,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气象、地质、地震等方面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检测预警和应急防范 严防次生灾害 2013年4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千方百计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他指出,我特别担心的是,大震之后余震频发,阴雨连绵,容易发生塌方、滚石等次生地质灾害,四川省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引导群众安全避险,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务院安委办部署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2013年5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防范汛期灾害 2013年7月10日电,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要全力做好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预防工作,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三是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自然灾害的预警体系应该科学有效及时 新浪网友“陈宇昂的世界”:汶川、玉树、芦山......一次又一次的灾害证明: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才是真正的为民谋福祉。历史经验证明,多难虽然兴邦,但一个安全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会让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更有力。 新浪网友“2我Ld怪叔叔D糖果U”:毋庸讳言,我国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预警,尤其是对各种可能来临的灾难提前进行科学预测并及时应对,非常重要。但这首先得建立在最细致、最深入、最长远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比如,我们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需要准确的地壳变化数据等。 腾讯网友“小哥”:危机管理是城市管理者的必修课。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是检验危机管理能力的试金石。长时间、大面积地停水、停电、停气,交通、通讯中断,充分暴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危机处理各环节的滞后。有预案不演练等于废纸一张。 观点二 自然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事关民生大事 不能马虎 新浪网友“冷暖人生风雨”:一个人觉得热,那可能是体质问题;整座城市的人都觉得热,那是天气问题;如果连续高温,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那就应判断为灾害天气。面对自然灾害,就必须采取相关预防和抵御措施,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布高温预警、加强防暑降温等方面。 新浪网友“妙爸话画3293160247”:中国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同样震级破坏和伤亡更重,只说明我们的日常防范意识和应对工作做的太不够。悲剧频频上演,不能再只是被动的悲壮的救!救!救!人的生命只有宝贵的一次,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天灾防范预警部门,加大国家人口密集和偏远地区高危住房的改造和灾害防范等宣传教育工作。 观点三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体系需要全社会支持与关注 新浪网友“吴小呆想潜水”:天灾不断,公民要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国家要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力使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新浪网友“田园生活789”:于国家而言,每一个纪念日,都应对在灾难中罹难的人们予以深切缅怀,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科学水平,这才是真正的为民谋福祉。历史的经验证明,多难虽然兴邦,但一个安全稳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会让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更有力。 腾讯网友“前楼明月”:我们没有必要花巨资建什么自然灾害纪念物,而应建立灾害预警、灾害防治、灾害救助的科学体系与民众的防灾救灾意识。 观点四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腾讯网友“彩虹天堂”:除了不可预测与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我们是否该反省反省?!天灾固可恨,人祸不可恕!上游区域自然植被的肆意人为破坏,政府部门强制性预警机制的缺失,和国人防灾自救意识的淡漠与能力低下,都是我们所不能承受之觞! 腾讯网友“陈修波”:自然灾害,让人恐惧、痛心,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灾后重建方案,降低灾害损失程度,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值得深思。 腾讯网友“郭辉”:中国大陆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中国人似乎又都很具有同情心和爱心,每次大型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雪灾、旱灾,地震等)来临时,全国各地踊跃捐款捐物,显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关爱精神,芦山地震再次上演了这感人一幕。如果政府能像日本那样把地震预警和防范意识灌输到每个人,也许损失会更小。 【专家怎么说】 关于大的灾难到来之后,一个正确的行动或者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进行正规的训练。近年来,各个地方地震部门在不断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模拟发生大地震的情况,训练在地震现场的正确行为。这是一套很专业的、非常细致的工作,不是跑那么简单的问题。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高孟潭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态度、正确预防措施。一旦有事的时候,不要过于慌张,避免引发更大的恐慌。有时候恐慌造成的伤害比实际灾难造成的伤害更大。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高级工程师 周斌 社区、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及各企事业单位也有义务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到来前,将预警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姜明安在一些预警制度执行相对成功的国家,何种预警将导致何种行为效果,这些知识在平时的公民教育中就做得相当到位了,一旦接到相关预警信息,市民就可以自行调整其行为,而不用等待单位或有关部门的通知,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足。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田思源 城市防灾减灾的主体是政府,但每一位市民也应该具备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每个人都要有防灾减灾的意识,首先应学会主动获取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发布预警的渠道有电视、电台、户外大屏幕、社区大屏幕、公交和地铁移动电视等,市民在了解到预报信息后,应在降雨当天关注预警信息及变化。在灾害性天气中,尽量不涉险,确保自己的安全。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孙继松 【政府怎么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第一,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密切监视雨情、汛情、风情及其发展变化,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第二,进一步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要全力做好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预防工作,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做好抢险救灾物资、装备等储备,落实好各类抢险队伍,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第三,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要做好山洪泥石流灾害易发区、危险校舍、简易工棚等安全排查,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和险情,学校要停课、厂矿要停工、大型集会活动要取消,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受威胁地区人员,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及早筛查易发生内涝的城市积水点,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内涝积水对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前期遭受洪涝灾害地区要组织力量,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巡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江河防洪安全和水库安全度汛。 第四,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灾害发生后,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协调专业队伍,千方百计搜救被困人员,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积极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交通运输和通信安全畅通,确保电力供应。 第五,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指导解决抗灾救灾中的突出问题。做到任务逐级分解,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对领导不力、工作疏忽或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2013年7月10日 国务院办公厅 [权威论述] 我特别担心的是,大震之后余震频发,阴雨连绵,容易发生塌方、滚石等次生地质灾害,四川省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引导群众安全避险,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习近平 我们经历过大灾难,也有应对灾难的经验,有比较完善的应急机制。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科学救援,就有条件、有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战胜灾难。 ——李克强 目前正处在主汛期,要把防汛抗洪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认真落实防汛预案,科学有序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密切关注北方雨量增加给农业和防灾减灾工作带来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 ——国务院副总理 汪洋 结语: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在制度上、在监督管理上,还在于日常的应急演练。要从事前预防、事中急救、事后补救等多个层次进行周密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