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注册  

考德上教育 设为首页 立即收藏

网校 建筑 | 医学 | 财会

教师 | 留学 | 其他

40004-20005

视频 专题活动 YY频道备考 德德师兄微信号:KDSJY100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公职文化家园 > 现代先进人物展 >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

来源:考德上公培时间:2013-06-20 10:06考德上教育V

距离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院士去世的日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各界对这位中国光学奠基人的悼念之情却并未减少。9月15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北京光学学会举办了一场名为“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职”王大珩学术思想座谈会。会场上,王大珩院士昔日的同事、朋友、学生等众多各界人士聚在一起,共同回忆和缅怀王王大珩院士的科学人生。

在包括周立伟院士、金国藩院士、姚骏恩院士、许祖彦院士等嘉宾的回忆中,王大珩院士对中国光学事业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他高风亮节的科学精神,不时感动着在场的人们。而通过这些大家们的描述,王大珩院士的形象也越发的清晰。

王大珩祖籍江苏苏州,1915年2月26日生。在父亲王应伟的影响下,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又取得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技术光学硕士学位。为了学到当时中国还没有的光学玻璃技术,1941年,他又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王大珩来到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工作,积攒实践经验。在英国磨炼了数年后,带着满腹的光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王大珩于1948年回国。

创办长春光机所

回国不久的王大珩,就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防力量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后经钱三强的推荐,王大珩用仅仅折合1400万斤小米的经费,建立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从此开始起步。

“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寻找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王大珩曾说,对他而言,在“没有”面前,他没有退却和逃遁,“没有”才意味着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

而在解放初期,办馆难度可想而知,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作为一家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单位,小到电阻箱、检流计都要由工作人员自己制作。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54年,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出炉,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具备了生产研究各种精密仪器最关键材料的生产能力。

而这炉具有历史意义的玻璃的出炉,除了与王大珩踏实肯干的作风有关外,还与他先进的科学理念紧密相连。“产学研”虽然是后来才有的名词,但是在王大珩创办仪器馆时,他就已经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和工程制造的关系。在他看来,这里不应该只是一个研究所,这里既要研究,也要生产,还要搞应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52年,王大珩通过教育部要来了20名大学生,在大家的齐心奋斗下,光机所不久就拿出了很多件令新中国骄傲的科技产品。而从当初这20名大学生中,日后也走出了7名响当当的院士。

(责任编辑:admin)

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