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主办的“寻找最美的乡村医生”公益摄影展开幕,展览中有这样一幅作品: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医生,在病房中为病人检查身体,神情专注。 她叫李春燕,是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在贵州从江县的大塘村,开了一家简陋的卫生室。事实上,她连真正意义上的医生都不是。她没有编制、没有工资,甚至连个药箱都没有,出诊看病的时候,她就拎着一个竹篮。 可是,她的故事却感动了全中国。 村里的第一家卫生室 贵州黔东南州南部的月亮山区是个落后、贫穷、偏僻的地方,被称为“第九世界”,推理公式是:月亮山是贵州的第三世界,贵州是中国的第三世界,而中国就是第三世界,合起来正好是“第九世界”。 大塘村位于月亮山区东麓外围,是贵州省从江县最大的村落,有2500多人。2000年,李春燕结婚后,随丈夫来到了他的家乡大塘村。她是嫁入大塘村的第一个汉族媳妇,当时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之前,李春燕曾经受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在贵州省黎平卫校接受了三年的正规教育。学医的她来到大塘村后,发现这是一个被医学完全遗忘的角落。村里没有医生,村民如果要看病,要花两三个小时到5公里以外的乡卫生院或15公里以外的县医院去治疗。大部分的村民也无力承担医药费,生了病除了自己扛,就是请巫师驱鬼,或着用“土办法”治,患者死亡率很高。在村里每年有20多个新生儿降生,却有一半夭折。 看到这种状况,李春燕心中有了一个迫切的愿望:一定要在村里开一家卫生室! 对于并不富裕的小家庭来说,这个愿望很奢侈。丈夫给了李春燕一个承诺:“不管砸锅还是卖铁,都要为你建一个卫生室。” 家里惟一值钱的就是李春燕的公公长年喂养的3头水牛。“这是公公一年到头住在牛棚割草养大的,既是全家的财富,也是他们晚年的精神寄托。” 李春燕记得,那天晚上,丈夫和公公婆婆用苗语唧唧咕咕地议论了一晚。“第2天,家中3头宝贝水牛就被人牵走了两头,晚上,公公把卖水牛的钱数了数,无声地递过来。” 就这样,李春燕用卖水牛换来的2000多元钱,在自己家里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卫生室。里面有一张桌子、一张简易床、一纸箱药品和一个用作药箱的竹篮。李春燕到县城医药商店买了一支体温表。她本来还想买把镊子,但一把镊子要20多元,她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有买。但做医生总不能连镊子都没有吧,她就从爸爸那里要了一把。 大塘村终于有了卫生室,但村民却不相信这个外来的医生。李春燕说,那时候村民甚至害怕给孩子打疫苗,卫生院到村里来打疫苗时,家家户户都把门关上了。 李春燕苦恼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件事情改变了困局。 2001年夏天,一个姓王的村民喝多了酒,昏迷不醒。请了“鬼师”作法后,仍没醒过来,家里人认为他已经死亡,就哭着给他办后事。这时,王家有个年轻人提议说,听说孟家的媳妇会看病,不如叫来试试?就这样,李春燕被叫去了。她检查过后,开始给这个“死者”输液。随着药液的滴滴流动,患者的呼吸均匀了,慢慢苏醒过来。家人破涕为笑,对李春燕千恩万谢。 从此,李春燕“起死回生”的故事在村里甚至邻村传来,找她看病的人多了起来。 李春燕说,大塘村人没有去医院生孩子的习惯,以前新生儿的死亡率很高,许多妇女因生孩子落下一身的病,甚至生孩子时母子双亡,“得破伤风的很多,很多小孩活不到7天”。因此,除了看病,她还经常免费给产妇接生。 在李春燕看来,宣传医学知识也是村医的“重任”。她说,每当有小孩生了病,她就告诉孩子父母,“你的孩子如果打了疫苗,就不会常生这种病了。” 因为一个医生的存在,大塘村慢慢改变了。当卫生院的人来给孩子接种疫苗时,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为所有小孩接种完,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挨家挨户做工作。此外,在李春燕的劝说下,开始有人去医院生孩子。 艰难地守护 李春燕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医生,走街串巷几十年为乡亲们祛除病痛。在父亲的要求下,梦想考幼师的李春燕读了卫校。 在李春燕出嫁前,父亲对她说:“村里人看病不容易。不管多苦,不管多累,你都不能离开大塘,因为你是大塘唯一的医生。” 李春燕没有想到,要坚守父亲的这句嘱托,竟然那么难。 当卫生室的生意慢慢好起来的时候,李春燕的日子却越来越艰难了。由于大塘村的贫困,很多乡亲来看病没钱付医药费。李春燕又不忍心不管,只好先给病人把病治好,没钱,就在本子上把病人欠的药费记上。五角、一块、五块、十块,几年下来,记账的本子摞了好几大本。 她知道这些钱是很难收回来的,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对乡亲的帮助。离大塘村4公里以外的刚边寨,有个12岁的孩子患了肠套叠,为治病家里花光所有的钱,还欠下几千块钱的贷款,最后,父母带着他找到了李春燕。从家到刚边寨,最快也要走半个小时,李春燕每天来往跑4趟。两个月下来,她累得连路也走不稳。后来,她把孩子接到家里。前后3个月,李春燕的丈夫开农用车赚来的钱都换成了药,直到孩子康复。孩子的父母没钱付医药费,把家里仅有的一袋玉米送到了卫生室。
“其实我们的村民非常可亲可爱,一旦手头有了钱,哪怕就1分钱,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还我的药费。”但是,由于村民的贫困,卫生室还是严重的入不敷出。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几乎都搭进了卫生室。2003年底,在卖掉了公公养的最后一头牛之后,李春燕流着眼泪把结婚时婆婆送的银饰也卖了。 为了卫生室能维持下去,李春燕和家人想了各种办法。 “最初,我和丈夫挑米去县城卖,舍不得花钱坐车,最多的一次,丈夫挑96斤大米走了15公里。2004年初,我还和丈夫一起收过破烂……”可终究由于村民的贫困,卫生室一直没有摆脱困境。没有资金周转,药品用完了,李春燕就跑到县城去求药店的老板赊药,赊来的药用出去后,村民的药费又是只能记在账本上,时间一久,也没有药店再肯赊药给她。 辛苦的工作不但不能糊口,家里还欠下了几千块钱的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李春燕无奈地决定放弃卫生室,和丈夫一起南下打工。在地里干农活时,她对村里的几个妇女说:“我要出去打工了,你们照顾好自己,有了病一定要去医院。”在她收拾好行李,即将出发的前一天,一批村民涌到她家,拿着钱和鸡蛋,把皱巴巴的1元、2元甚至几毛钱的零钞塞到她手上:“李医生,有钱了你就不会走了吧?” 攥着乡亲们拼凑的一共不到一百块钱零钞,李春燕伤心地哭起来。她选择了留下,虽然她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但是,大家的期盼告诉她:“这个世界上,也许可以允许一些人选择轻松地逃离,但必须要有人选择艰难地守护。” 感动中国的赤脚医生 2004年10月3日中午,一个不满7个月的早产儿降生在大塘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这家人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大多赤着脚,连3到5元一双鞋子都买不起。李春燕为孩子接生后,家里人为了感谢她,将家里最后的两元钱付给她,算做接生的费用。 孩子刚出生时,还有响亮的啼哭声。母亲产后大出血,被李春燕及时控制住。但是,就在孩子出生4个小时后,家人又找到了李春燕:孩子的呼吸困难了! 李春燕马上赶去抢救。在路上,她遇到了几位在大塘村进行社会调查的志愿者和记者。他们随李春燕一起到了孩子家里。 当李春燕见到孩子的时候,他的脸色发紫,已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了。李春燕的判断是“因为早产,体内器官发育不全,出生时吸入羊水过多,造成气管堵塞”。她先试着按压婴儿的胸腔治疗,几分钟后没有效果。李春燕将自己的嘴对准孩子的小嘴,轻轻一吸,随即将一口黄色的液体吐在随身带的纸巾里。定了定,她又凑过去,一口一口地吸。 仍然没有任何反应,在随行的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联系到了乡党委书记罗朝明。罗书记驱车带着孩子赶往县医院。在布满碎石,尘土环绕的路上,面包车一路急驶,车里,李春燕仍然在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做着人工呼吸…… 车子开到县城不远处,终于碰到了县医院派来的急救车,孩子被转送上急救车,李春燕一下车就瘫倒在路边昏了过去。
在县医院,经过所有的抢救方法后,这个幼小的生命最终还是消逝了。 在保温箱里的时候,孩子一度有了哭声,有了呼吸。当时,在外面守候的志愿者们还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吴健智,希望他将来健康又聪明,也能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志愿者。 但是,他拥有这个名字只有20分钟。 这个悲惨的故事被一同参加抢救的记者黎寿光记录了下来,经《南方窗》《公益时报》等媒体发表,又经过网络的传播,人们才开始关注到这个偏僻的山坳里人们的艰辛与无奈,也关注到李春燕,这个为守护乡亲们的健康而苦苦挣扎的赤脚医生。 2005年,李春燕获评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颁奖现场,短短的电视片讲述了这个故事,她从徐徐开启的大门后走出来的时候,很多观众流着泪在鼓掌。在介绍她的时候,主持人白岩松显得有些激动:“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继“感动中国”后,她相继被评为《南风窗》“十大公益人物”,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李春燕,开始到各个城市频频领奖、接受媒体采访、做事迹报告…… 这些都让她始料未及,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赤脚医生,到世人皆知的公众人物,也一度让她难以适应。“我就是个普通的乡村医生,我也想平静地做个乡村医生,现在卫生站的工作非常忙,而且我还想考助理医师资格证……”但是,获奖、出名、被外界关注,也为她的家乡带来了很多变化,这是让她最欣慰的。 在很多好心人的资助下,她欠药店的钱还上了,卫生室也能正常运转了。她参加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在北京接受了专门针对乡村医生的全方位培训。在红十字基金会的援助下,原本开在家里的简陋卫生室变成了占地120多平米,拥有3层小楼的“博爱卫生站”,也有了B超等基本的医疗设备。更让她高兴的是,县里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指明捐给“李春燕”,县里面用这些钱,在大塘村之外的其他村也建起了卫生站,“现在全县的13个村子基本上都建了卫生站并投入使用,苗寨乡亲们的生命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 在感动中国后,她也在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一直以来,由于大塘村的地势山高坡陡,饮用水是个大难题。当看到村民们用田里、池塘里的水洗菜、洗碗、煮饭时,李春燕总是劝说他们:“这些水不干净,挑回家去用石灰等消毒后再饮用,这样,要少生好多病。”但贫穷的村民竟连消毒的石灰都买不起。 由于饮水不净,村民常生一些奇怪的病。李春燕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改变乡亲们的饮水条件。 2005年夏天,她的期盼变成了实际行动:为彻底改变乡亲们饮水问题,她多次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此事。 李春燕的积极反映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经专家考察、调研,当地政府决定为该村引进自来水。 提起李春燕,大塘村的村民们总是赞不绝口:“要是没有她,我们哪里会有自己的卫生室,哪里能喝上自来水。” 当荣誉和光环渐渐远去的时候,李春燕依然和村民一样喂猪、做饭、养育孩子。“我还是我,只是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