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王磊光回应道,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新华网2月25日) “好不容易读了本科,出来竟是端盘子?”“读了大学,毕业后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特别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4年大学的费用几乎拖垮了全家,临到毕业,却不能靠一份满意的薪水还上读大学的“巨债”,有些人开始怀疑“读书改变命运”。他们把上学当成了人生最大的“投资”,但回报却不尽如人意。有人嫌大学生多了,怪“扩招”,有人认为中国就是个制造业大国,需要的是“蓝领工人”,还有人嫌大学专业设置有问题,怪本科教育。当前形势下重现的读书无用论,用经济学视角解析读书,不容忽视。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无处不在,肆意蔓延着社会各个领域,教育等公益性质的行业也不能幸免。经济领域中理性人的存在,做什么都要进行收益分析,考虑投入产出比。读书这样的投资大,周期长的事情更需要“经济思考”。但现实中知识的摄取真的就如同经济投资那样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就导致了当社会财富积聚增长,读书周期却无限延长的时候,人们会有更大的可能去冒险,去博取收益的最大化,放弃读书而选择及早就业打拼进行物质财富积累。这样的学生多半是农村考生,面临着生存的抉择之时,便会急功近利。难道说,成千上万的农村学生和家长,都不肯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了? 在这个时代,高学历未必意味着高收益,这是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读书从来都不是教你发财,就像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写得“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一件煎熬的事,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说话谈吐,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它只能让你更智慧,心智更成熟,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它怎能成为一个经济命题?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要想幸福,最好不要读书,可这样的幸福调查有几人能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造原子弹的可能没有卖茶叶蛋的富有,卖茶叶蛋的可能也没有造原子弹的那种成就感,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当前的社会,知识大爆炸,我们还未出校园,百分之七十的知识就已过时,没有读书教给你的智慧和统观全局的眼光,预测未来的敏感,怎知哪天就有金山在你眼前?书到用时方恨少,临阵磨枪,你还来得及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老一辈人信奉的至理名言,“知识改变命运”改变的只是人心,教会人们如何提升自我,寻求幸福,根本不是个经济问题。
更多相关信息: 小编推荐: 官方微信 woshigwy QQ交流群 238082572 |